妇人伏在衙门阶前石上,重重叩首。
衙役们呼喝着,要上前制止,却被人群拦着,不能靠近。
那妇人哭了一阵,状若心死,哀声道:“早知官不为民,无处伸冤,只可怜我那老实本分的丈夫,不知在里头给折磨成什么样子,我为人妻房,本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夫受难,我没脸在外逍遥。今日大伙儿见证,不是我们自寻死路,实在是天道不仁,官心不正,要逼死了我们这些可怜人呐。”
她忽然咬紧牙关,狠狠撞上了石阶边角,她儿女大呼亲娘,只见那妇人直挺挺倒下去,额上鲜血直流,竟是惨死。
人群静了一息,不知谁高喊道:“狗官冤枉好人,逼死人了!”
跟着有无数哀痛的声音附和:“逼死人了,逼死人了!”
周文保在内听着,不由心寒,他忙道:“快,吩咐衙差,不得与百姓冲突。”
他心道棘手,原想借着这个账房先生,顺藤摸瓜查探赵晋的罪证,至于冤不冤枉,只要落了字据画了签押,谁又能查出什么。可赵晋反应太快,他们都还来不及屈打成招,外头就闹成这样,若是此事传回京城,不知兴安侯如何作想。
外头声浪阵阵,儿子抱着母亲的尸身,不容任何人靠近。闺女声泪俱下,倾诉着庸官是如何乱抓好人如何逼死她母亲。关炳琛这回才深深明白,赵晋说他不解浙州风土,原来指的就是这个。
这些人不怕官府,不怕衙门,围堵长街,激愤声讨。
衙差进来禀道:“大人,拦不住了,那些百姓要冲进来了!”
关炳琛没了主意,周大人说不准伤害百姓,衙差们不敢动手,现在怎么办?任由那些刁民冲进来?
——
“太太,太太!”
一声急急忙忙的呼喝,扰乱了上院的平静。
卢氏睁开眼,不耐地蹙了蹙眉。
她从蒲团上站起身,理了理袖口。外头脚步声越来越近,有人推开门,不等她应答,就闯了进来。
卢氏板起脸斥道:“什么事慌慌张张?”
来人是个小厮,甚至等不及侍婢传话,就直闯进来,这等事若在从前,绝不可能发生。
卢氏最厌恶人家无礼,脸上写满不耐。
那小厮道:“官人吩咐,叫太太立即收拾行装,跟几个姨娘一块儿,去清溪别庄避避风头。”
卢氏道:“避什么风头?出了何事?”
她第一个直觉就是赵晋出事了,甚至隐隐觉得有点畅快。
小厮瞧她脸上瞬时有了光彩,哪里想到她心绪如何,急道:“镇远侯出了事,爷怕牵连家里,郭二爷一家已出了城,太太您也快收拾收拾,趁着官府的人没来,快上路吧。”
卢氏默了片刻,走近几步,道:“赵晋在哪儿?”
此人恶贯满盈,做尽坏事,进了官府,绝对无法全身而退。
小厮道:“官人去了青山楼,正跟管事商议营救薛先生。叫小人先回来知会太太,免得牵涉了太太。您快、快些吧?车已备好,停在门口了,小人还要去知会大姨娘跟四姨娘,太太,您只管拿紧要的,庄子上什么都有。”
他慌慌张张知会完,忙转身去了四姨娘的院子。
卢氏立在门前,怔了许久。
赵晋没事?没事,为何要她们避难?
绝对是出了事吧?是怕牵连后院,还是怕后院连累他?
她想到数年之前那个夜里,他带着人,在冲天火光之中,踢开了她家的院门。卢府上下悲哭,她跪下来,求他不要惊扰了母亲。
可下一秒,母亲和哥哥都被人从炕上揪起来押到外头。
镇远侯那幅面容,她这一生都不会忘。有个小丫头因害怕而叫了一声,镇远侯闻仲光,抬手挥刀,斩了那丫头的脑袋。
那么多的血,在火光中殷红刺目。
那个晚上,所有的细节,每晚都会在她脑海中过一遍。她忘不了,也不能忘。要记得当年的屈辱,要记得仇人是谁。
她苟活世上,一是为了家人,二是盼着终有一天,要瞧着这些人一个一个付出代价。
而眼前,好像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
镇远侯出事?赵晋怕受牵连?他怎么能不牵连?
他是镇远侯的狗,他活该!
卢氏一步步朝外走,跨过门槛,见匆匆路过个侍婢,她撸下腕上的镯子,“去,去卢府报信,就说是我说的,叫卢大爷一家速速离开浙州。这只镯子,就赏你了!”
侍婢被说的一愣,垂目瞧了眼镯子,赤金镶百宝,名贵非常,她欢喜地蹲身行了一礼,“谢太太赏。”
说着,提起裙摆就朝外去,卢氏又道:“等一等,我写封字条,免卢大爷不信。”
她回身去取纸笔,飞速落下一行小字,署了闺名,又用火漆封了,命小丫头送过去。
然后她开始在屋中踱步。一步一步,越走越急。
赵晋大难临头,她该怎么做,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
大姨娘和四姨娘匆匆收好细软,慌忙随着小厮到了门外。他们等了一会儿,一直不见卢氏。四姨娘道:“到底什么事这么急,太太不去?”
小厮急得跺脚,“姨娘们稍待,小人这就去请太太,姨娘们先上车,外头冷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