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趋势(上)(1 / 2)

易鼎 荆柯守 1857 字 19天前

十月,连下着几场雨,秋风渐寒,这时是督催各郡县收纳粮银,可以说,两方面都在准备着。

“各位大人,实在对不住,这是我们大王的意思,大王有旨,让你们立刻返回成国,中途不得停留,否则出了什么意外,可不要怪罪。”将百人送出了长安城门,一个官员拱手说着。

“请转告你家大王,就说我们明白了,就此告辞,以后总有见面之时。”李台琼一拱手,向着城外行去。

使节团的人,紧随着,虽几乎是被驱赶出长安,丝毫不见狼狈之态。

“还真是傲气。”眼望着他们离开,一脸轻视表情的官员,将表情收起,叹了口气。

“大人,这样做岂不是得罪了大成皇帝?”一人见四下无人,愁眉苦脸说着。

“这也没有办法,我们现在是秦王的臣子。”这官员压低了声音,说着。

体会着现在这个词,周围几人都默默点头,叹了一口气。

这些人自不想和大成朝交恶,只不过秦王有旨,做臣子的也只能是按旨办事。但想想离开时使者的神情,官员俱是叹着气。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规矩。

郭文通再无善意,也不会斩杀来使,只是礼遇称不上了,见过使者,拒绝归降,命人将他们当天就驱赶离城,其实早在意料之中。

骑在马上,回望了一眼渐远的长安城,李台琼说:“此番经历,回去要禀明陛下,你们不要气恼,陛下自有雷霆之怒以临。”

“大人说的是,用不了多久,我们必能再次来到长安。”回望过后,这些人不再停留,直接策马离开,只留下一荡的尘烟。

使节还没有回来,洛阳秘文阁,就接到奏章,张攸之就命在秘文阁当值的官员进去禀告,没有片刻,就见一个内侍出来传旨:“皇上叫进。”

“是!”张攸之躬身答应,向里面而去,到了书房前,就听王弘毅在御书房说:“是张攸之来了?进来吧!”

“给皇上请安!”三跪九叩是正礼,天天见的自然不用这样,张攸之叩拜了下,就起身了。

张攸之说着:“有要紧的事上奏。”

说着将折子递了上去。

“嗯,是关于秦王郭文通的折子。”王弘毅接过来,就笑了笑说着,说罢展开观看,一页一页细看。

张攸之赐了座,上了茶,见王弘毅面无表情阅读着,片刻推开折子下地踱步,说着:“果不出所料。”

对张廷玉说:“这件事,你看怎么样?”

张攸之拱手答着:“此事都已议定了,现在劝降不成,就诏告天下,起兵伐秦。”

王弘毅听了,冷冷说着:“你说的没有错,朕即照准。圣旨都准备好了,你现在立刻发旨,令丁虎臣自汉中发兵,而朕起兵逼向潼关,牵制其主力!”

张攸之应了一声,又沉思一会说:“皇上,起兵逼向潼关,牵制其主力是大政,但秦川这样,实际上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皇上只要开仁,令秦川别的郡县归降,就是郭文通不降,别的郡县和大将呢?”

“实在是老成谋国之见!”王弘毅眸子放光,回身欣然提笔,疾书谕旨,口中说:“就这样吧!”

宏武元年,十一月二曰袁俞望天,只见天空昏暗,周围仿佛已至傍晚一样,但事实上,此时离着天黑,还有着几个时辰。

“大人,时辰已到……”有亲兵催马上前,提醒的说着,这次是奉着秦王的旨意,赶至边关去支援。

因事情紧急,一集合完毕就立刻启程了。

袁俞冷冷的发令:“上马,准备出发!”

“是!”在身后是五千五百人,在得到袁俞的命令后,他们一起应命,大军出动,连地面都隐隐颤动着。

这时街道上有着不少路人,又非是夜半人稀,城中百姓自是还未到着安歇时。道路的店铺也基本都开着,出入的客人不在少数。

这时大军个个带着的凛冽气息,让被吓到的百姓,都闭紧了嘴。

最近一段时间,边关传来的消息多了,有一些被百姓们听说并暗地里议论着。

这两曰气氛越发紧张,哪怕心下惴惴不安,在外人面前,百姓都是谨言慎行,无人再敢多加议论了。

城中大营急驰而出这么多兵卒,全副武装,不仅身上穿着甲衣,带着武器,背后更是背着长弓,在骑兵队伍的后面,步兵阵营里,还有着十几辆大车,用着马匹带着补给,他们在将领的带领下,向着城外飞驰而去。

“看来,关城情况不容乐观啊。”临着城门的茶肆,老板看到这一幕轻声感慨着。

看到这一幕的人,都暗自揣测着前方的情况。

三曰前,成国皇帝宣旨开战,整个秦川上下,人人心里打鼓,秦王在这里有多年统治,自是威信颇高,有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