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三八章 隆庆新政 (下)(2 / 2)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2194 字 1个月前

四、议主君。亲王之女只封其三,郡王之女只封其二,将军中尉之女只封其一,郡县主及郡县乡君给禄外,其选配代,免给俸。各女婿不必另给冠服婚,一体听其自便。

五、议冒费。冒妄子女、革爵子女、擅婚子女,自今以后所生之子女听其自便。其擅婚子女,今后只赐名,俱不再给口粮。

其实按照张居正的想法,最好是亲王嫡子封郡王,其余子封镇国将军,以这种降等封爵之法,来减少日益膨胀的宗室世禄,然而隆庆不忍心,内阁也担心会遭致宗室震动,被利用为反对新政的借口,所以只好分步去做。但就算是这样,也足以让大明窘迫的财政缓一口气了……通过礼部和户部的重新清点核查,查出宗室冒妄、虚报人口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一人,虽然大都是低级爵禄,但也可为各省节省银二百万两,粮五百万石,大大减轻了多藩省份的负担。

对于冗官冗员,张居正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此时大明主要的冗员,不是来自官府,而是来自中官、锦衣和世袭勋贵武将上,他在《议裁革冗员疏》中,制定了一个计划表,准备用五年的时间,分三批裁汰完毕,使其人数减少到国初水准。

至于财税改革,主要就是推行一条鞭法,实行租税折银,但在之前,必须进行全国范围的清丈亩,查清实际亩数与鱼鳞册之间的出入,明确每亩田地之所属,才能谈得上租税折银。

丈田的目的是清查隐田,张居正很清楚,这必然会触动勋贵、官宦、豪绅的利益,引起他们群起抵制,但他下定决心,矢志不移,坚定地将清丈运动开展下去。他写信给各地巡抚,鼓励他们放手去干,‘清丈事实百年旷举,宜及新郑与仆在位,务为一了百当。若但草草了事,可惜此时徒为虚文耳。已嘱该部科,有违限者,俱不查考,使诸公得便宜从事。’同时下令严惩阻碍清丈的勋贵豪强和清丈不力的官员。这也是张居正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除此之外,他还力主推动币制改革,即将昔日与沈默商定,由宝钞提举司授权,汇联号和日昇隆分别在江南江北发行新版宝钞,并负责承兑。

其实张居正并不想把发钞之权交给两大票号,然而朝廷信用早就破产、财政极度窘迫,使他不得不将此权力下放。而且不管他承不承认,两大钱庄发行的银票,早就已经通行全国,现在官方承认,其实是将其纳入监管范畴,所以这样一想,也没什么不可接受的了。

至于军事改革方面,则由沈默全权负责。与张居正类似,自他掌兵部以来,便已经按部就班的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其他诸如‘一尚四侍制度’、‘军事文官专业化’、‘优待边防官员’、‘兵部地方军事文官对调’、‘武将子弟入学受教’之类,也都是之前已经与高拱商议完备的,徐徐推行而已。比起身处漩涡的高、张二人,他的处境显得从容的多。

唯一引起不小争议的是,他提出本年罢内监校阅京营,由皇帝亲自举行‘大阅’的建议。大阅,就是大阅兵,上次大阅还是在武宗朝,至今已经近五十年没有举行过了。一经提出,便有不少大臣反对,说此乃劳民伤财之举,是沈默为讨好皇帝才出的馊主意,天下能有被你大阅兵吓住的敌人吗?有钱还不如接济一下边防军家属云云。

然而很快,那些只知道议论的家伙,就陷入了高拱整顿吏治的苦海中,都得靠沈默帮着搭救呢,哪个还敢惹他?所以再没了反对声。而隆庆皇帝,虽然对各种改革方略漠不关心,却独独对‘大阅’十分感兴趣……一方面,京城连年警讯,让皇帝不得不重视边防,另一方面,能有次披战袍、跨骏马,装一回大将军的机会,对于形同被圈养在深宫的皇帝来说,实在是太刺激了……于是下诏,要在秋季举行大阅。诏令传开,各路将帅无不振奋,纷纷加紧操练,力求到时在皇帝面前,压倒群僚,大大的露一把脸。

而沈默这边,也开始加紧筹备军资,他提请高拱同意,在兵部武库清吏司,增设一名郎中、两名员外郎,以及主事四名,作为吴兑的副手,专管兵工总厂之生产。并下了死命令,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兵部下发的生产任务。

在生产动员会上,他对与会的官员和兵工厂负责人明言,这些甲具军械都是要上战场的,到时候哪家的出了问题,必定严惩不贷。为了保证质量,他还下令武库清吏司的另一名郎中,必须对所有入库军械进行严格检验,不许一件不合格军械入库,否则定斩不饶。

听了沈阁老杀气腾腾的训话,众人都知道他是要动真格的了,谁也不敢再糊弄了。作为生产方代表出席会议的成国公之弟朱希孝,不得不提出,兵工厂上下很愿意为驱逐鞑虏贡献力量,只是若按照最高标准生产的话,所需的费用就会激增,原先下拨的生产款远远不够。

“差额我已经算过了,”沈默看着朱希孝道:“是八十万两,这笔钱,兵部会分三次,在半年之内支付的。”

徐文璧本想狮子大开口,却没想到沈默早就把他们的生产成本,利润空间全都摸清楚了,只是这样一来,工厂赚得太少,实在没搞头。

“只要能按期按质完成,”沈默淡淡一笑道:“兵部会额外再奖励众位二十万两。”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

听了这话,一众工厂主都无异议了,朱希孝讪讪笑道:“虽然不太够,但为国分忧,责无旁贷,这个差事,我们接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