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1 / 2)

桃华 朱砂 3487 字 18天前

俗话说得好, 有事则长, 无事则短, 平安闲散的日子, 时间似乎过得就特别的快, 几乎是一晃眼的工夫, 中秋节就到了。

本来宫中在中秋节必有家宴的, 然而中秋前几日,太后病了。

桃华少不了应召入宫,跟太医院院使和几位院判们一起, 给太后会诊。

“娘娘心血上冲,还应静养为宜。”院使给太后诊完脉,也很苦恼。这静养的话他说了也有半年了, 各种养心静气的方子开了一堆, 可太后就是不见好。不是他医术不行,实在是太后根本静不下来, 那药吃了又有什么用呢?

皇后有些焦躁:“总说静养静养, 母后已经尽量照做了, 连殿门都不大出去, 怎么就不见好呢?”

静养不是让你坐着不动啊……院使真是有苦无处诉。说起来他年纪大了, 也该告老了。这太医的活儿看着光鲜,做到他这份上又有地位又有丰厚的赏赐, 可是这担的心事也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如今他的儿子已经中了进士,托人走走门道外放了一个大县的县令, 他也可以功成身退, 以后怎么样,就让儿子自己去挣前程吧。

“臣的意思是,太后不可再操劳了……”静养,最要紧的是别操心啊,你天天躺在那里,心思却一刻不停,那算什么静养呢?那叫思虑过度!

太后摆摆手,示意皇后不要再说了:“开方子吧。”她自己心里明白,这些日子她根本静不下心来,满心想的都是皇后为什么生不出孩子的事儿,然而又找不到办法能验证一下皇帝究竟有没有动手脚,所以烦躁不安,夜里都难以安眠,身子能好才怪呢。

院使暗暗叹气,下去开安神助眠的方子了。

桃华一直在旁边听着,虽然也给太后诊过了脉,却没开腔。

在她看来,太后这就是高血压,并且引发了心脏病。院使开的方子并没错,也就是降低血压的汤药,换了谁来开方子都是这样的。问题是太后自己情绪有问题,这是吃药所不能治疗的。

太后看起来很烦躁,到底是为什么?

桃华在心里把最近的事儿划拉了一遍。

小皇子没落到皇后手里,然而袁淑妃也一样没捞着,算是打了个平手,皇后仍旧靠着中宫之位稳占上风。说句现实点的,如果皇帝现在驾崩了,皇后就是太后,而袁淑妃顶天了是个太妃,还得看能不能活下来呢。

种痘的事仍旧进行得红红火火,但是因为已经结束了京城的工作,开始向周边推进,也就没桃华太多事了,那些自有当地官员去筹划进行,而这些官员里头于党不少,功绩也都是跑不了的,并没有让蒋家专美于前。

再就是西北了。要说这个,于家更应该高兴才是。西北军中被撤下好几个本地将领,换上了朝廷派去的官员,正在西北军里大搞特搞,搞得定北侯都有点头痛呢。

唯一可能让于家觉得受挫的大概就是东南那边了吧。陆大将军在海上歼灭倭寇海船六艘,打死打伤敌人数百,不说得胜归来,至少也是将功折罪,朝廷上扯皮了好几个月,最终还是没有动他的职位,只把下头的人替换了几个,无碍大局。

陆大将军也是刁钻,将于锐从卫所提拔了上来,放在了自己身边做个副职。说起来品级是升了,然而并无实权,还不如在下头卫所,手里还能握几个兵呢。然而这职位好就好在离实权只差一步,若上头的人腾出了位置,于锐就是接替的最好人选了。

用胡萝卜来吊驴子,那一向是很有效的。陆大将军据说是在海战当中受了内伤,正在遍请福建的名医来医治。具体病情还不清楚,陆家人说是小伤,然而这好几个月了还在找医生,可见不是说的那么轻松了。因此于锐也十分热心,就在东南安定了下来。

综上所述,于家最近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烦心的事才对,太后为什么情绪这样不稳定呢?

这个想法,桃华在脑子里转了转就丢到一边去了。宫里的事她不知道,只要跟皇帝提一下就行了,皇帝若是觉得需要,自然会去查的。

“安郡王妃觉得怎样?既是来了,怎么不开方子?”桃华不开口,皇后也是不会放过她的,一眼瞥见了,立刻开口。

“太后是要静养为宜。院使的方子并无不妥之处,无须再拟了。”其实她就是开了方子,想来这会儿太后和皇后也不会用的,偏偏还要问这么一句,可见皇后真是没事找事。

“前些日子你给淑妃诊了脉,可开了方子?怎么瞧着淑妃仿佛也并无什么起色。”皇后轻轻哼了一声,并不罢休。

原来是为了袁淑妃。其实桃华给没给袁淑妃开方子,皇后不可能不知道,这还偏要再问一句,可见宫中长日无事,闲得皇后只好无事生非来玩了。

“淑妃只是小产伤身,太医的方子稳妥无误,也无须另外开方了。”

“是吗?那淑妃几时能养好身子再为皇上开枝散叶呢?”

桃华颇觉得有些无语。皇后这是讽刺袁淑妃再难有孕了,但为什么要在她面前说?这些话不是应该说给袁淑妃听,顺便捅她心窝子吗?讲给她听有什么用。

“子嗣也是缘分,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的。”

“哦——”皇后稍稍拖长了声音,“难怪你成亲这些日子了也不着急。只是安郡王年纪已经不小了,这子嗣上的缘分难道还不到吗?依我说,你还是该上上心才好。”

又要塞侧妃?桃华顿时警惕起来。

“于阁老夫人到。”外头宫人低声传话,于阁老夫人身边带着个少女,从殿外走了进来。

桃华用眼睛扫了一下那少女,一张白生生的满月脸上嵌着对水杏大眼,年纪十四五岁,穿着八成新的湖蓝长袄,身段丰满,就是眉眼间总带着点怯生生的意思,显然是头一次进宫。

以前于阁老夫人进宫带的都是她的儿媳,这会儿却带了个未出阁的女孩儿来,这意思简直不要太明显。果然才行过礼,皇后就招手把那女孩儿叫到身边:“让我瞧瞧,这就是琳儿?”

于阁老夫人欠了欠身道:“回娘娘的话,这就是五房的三丫头琳儿。”

桃华是不知道于家五房是哪一房,但记得于阁老的亲兄弟没几个,这个于琳显然是旁枝的。看来上次没把崔氏塞进来,太后和皇后是心有不甘呢。

其实这次,桃华还真是错怪了太后。这会儿,太后也在那边按着太阳穴暗暗头痛呢。她今日唤于阁老夫人进宫来是有要事,至于这个于琳,她可没有让人带进宫来,显然,这又是皇后自己的主意了。

不过人都来了,太后也不能拆皇后的台,遂咳嗽了一声,袖手旁观。

于琳一颗心砰砰地跳,小心翼翼地走到皇后身边,又行下礼去。于家五房住在京城附近的小县城里,也就是逢年过节去于府拜个年,还属于那种见不到于阁老夫人,只能被有头有脸的管事妈妈招待的一类,如今突然能得进宫见皇后,简直紧张得她路都不会走了。

皇后上下将她打量了一番,点了点头,从手腕上抹下一只翡翠镯子给她戴上:“倒是生得秀气,瞧着也规矩。”说着转向桃华,不怀好意地笑了笑,“安郡王妃觉得怎样?”

于琳随着皇后的话半转过身子,微垂着头,眼睛却悄悄看向对面的人。她被接到于府的时候就已经得过暗示,带她进宫,就是要定她的亲事了,以她的出身,做正室嫁不到什么好人家,倒不如做妾,还能进个高门。

做妾不是什么好事,可于家五房能依附上阁老府已经喜出望外,哪还管什么正的侧的呢。于琳来的时候心里也惴惴的,然而这会儿听了皇后管对面的人叫安郡王妃,这难道——是要让她进安郡王府吗?

安郡王府,那可是个——嗯,很复杂的地方。说起来郡王府里到现在还没个侧妃侍妾,若是能进去,少说也有个品级。然而安郡王妃听说是既妒又悍,可不好伺候呢。于琳偷偷看了看对面的人:年纪与自己相差不多,生得明艳照眼,也难怪能独宠于安郡王,只是,瞧着也不像个特别凶悍的啊。

桃华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下于琳,忽然问:“于姑娘前几年是否在秋冬之季落过水?”

“王妃怎么知道?”于琳惊讶地抬起头,脱口而出。

她的确是在三年前的初冬时分落过水。那日是一个闺中密友生辰,因回来的时候天略晚了些,她便抄近道从一条小溪上的独木桥穿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