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彬却是将这件事当作正经事来做,庶吉士是个清贵的官职,没什么事儿,他就把时间都花在考量人选上头去了。
却说当了官儿后,有了固定的俸禄,朱华彬就将母亲吴氏从公主府里搬了出来。朱轩姝怜吴氏有眼疾,离府时又给了一笔银子,让他们可以安稳度日,不必另外再去寻活计。
吴氏现下便在租来的家中操持家务,替儿子相看女子,预备着要挑个好媳妇。
朱华彬想了好些日子,都没个头绪,就寻上了母亲,想问问她有什么门路没有。一进门,就见媒人同吴氏谈笑风生。
媒人见了朱华彬,当即喜笑颜开,“果真是一表人才。”她拍了拍吴氏的手,“婶子且安心,奴家必寻个好姑娘。”
“有劳有劳。”吴氏从身上摸出一个巴掌大的东西来,用红布包着的,里头是给媒人的赏钱,“这些且拿着吃茶用。”
媒人却推了,“哎,等事儿成了再提也不迟。”她笑着同朱华彬打了声招呼,扭着好生养的大屁股就走了。
朱华彬知道这是吴氏在给自己寻媳妇儿,心里还是有些羞涩,微微红了脸,“谢谢娘。”
“有什么可谢的。”吴氏叹了一声,“也是家中银钱少,都没个宅子。你虽有了官身,可不少姑娘家却瞧不上。”
朱华彬知道她接下去必要提父亲,赶紧将话头打住,“我知道了,知道了。娘,过去的事儿就别再说啦。现下我们不是过上了好日子?”
他将吴氏搀着重新坐下,“瞧这屋子,宽敞亮堂得很,以前哪里想得到?”又转了一圈,“娘看我这一身官服,出去走路都带风。”他安慰母亲,“那些瞧不上我的,通是趋炎附势之辈,便是过了门也不喜。我且不急着娶妻,慢慢找,啊。”
“哎。”吴氏嘴上应着,心里却不这么想。她都已经盼了好些年了,总算盼得儿子成才,现在总能叫自己抱上大胖孙子了吧?
朱华彬不欲叫母亲在这件事上多费神,便将朱常治要寻船厂主事的事儿同她说了。还特特叮嘱了一番,“娘,此事要仔细,可莫要叫旁人知道了。要不是殿下看重我,哪里会同我说这个。”
吴氏不由面色凝重起来,“对,你说的对,娘一定不同旁人去说。”她虽上了年纪,眼睛也不好,可记性却是好的。“我记得,我们还在武昌那会儿,不是也有个小子除了籍,拿了安家银子去经商的?你觉得他行不行?”
“他呀。”朱华彬有些不乐意,“我看悬,整日油腔滑调的,没个正经。”他坐下,给自己倒了杯茶,“殿下能乐意?”
吴氏拍了拍他,“别小看人。我倒是觉着,这做商贾嘛,人不油滑,反倒不行。”想了想,又道,“你看,你表姨家呢?”
表姨家?朱华彬一愣,心里琢磨了起来。
这又是另一场缘分了。吴氏这一支早年遭了灾荒,一家子人几乎都死绝了,可还有旁支活着。朱华彬考中进士后,在授官时与同年闲聊,竟发现其中一位二甲进士同母亲为同宗。
授官后,吴氏就同朱华彬上门去认亲了。倒还真是,一表三千里的关系。吴氏小时候,还同这家的主母过年节时玩闹过。一别多年,物是人非,两个表姐妹见了面先抱头痛哭了一场,好不容易才叫人给劝下了。
朱华彬也就认下了这门亲戚。人家见朱华彬也有了官身,还是义学馆出来的,倒也不曾小觑,当作是正经亲戚对待。既是同年,往后官场上常来常往,结交一下也有好处。
这表姨家,便是经商的。大明朝商人不比唐时,商贾之后还是允许参加科举的。
朱华彬心里琢磨着,表姨家里头经商多年,的确有些门道。不过若是将其举荐了,保不准就走漏风声。想来想去,仍旧觉得不妥当。
最后还是拍了板,“罢,我给朱华温那小子写信去。”却是有些牙痒痒,他俩本是对门儿,只朱华彬人还算老实听话,总叫对门给欺负了去。多少年的事儿了,心里头还忘不掉。
吴氏却是笑道:“这就对了,哪里有解不开的结?都多大了,还惦念着小时候的事。”她嗔怒着轻拍了儿子的背,“到底还是同宗的自家人,比旁人要牢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