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节(2 / 2)

其中孟春和孟秋都是二叔二婶的女儿,一个十四,一个十二,两人的模样也都似二婶多一些,模样不算出众,肤色也有些微黑,但身材高挑,长手长脚,一看就是能干的。孟夏是三叔的大女儿,家里排行第二,今年十三岁,虽个头低,但长相却圆润讨喜,是农家最喜欢的模样。

割猪草的活计,先前都是他娘和两个婶子轮流负责,不过等到孟春八岁的时候,便交给了她来负责。

如今孟春也已经有十四岁,已经到了说亲的年纪,现在家里的活计,基本上都是她带着妹妹在打理,可以说是出了名的能干,上门提亲,想聘孟春做儿媳妇,尤其是长媳的可不少。

孟春虽是女孩儿,但却是家里的第一个孙子辈,孟奶奶对其也颇为疼爱,再加上如今说亲也都是有一些讲究的,都认为,家里第一个说亲的孩子,她的亲事顺遂了,开了个好头,那么底下弟妹的婚事也都会顺顺利利的。

因此,孟奶奶对孟春的婚事,不免就挑剔了一些。

“小弟,你看大姐给你带了什么回来?”孟春在看到阿瑶后,立刻笑着说道,而后摘下竹篓,拨开最上面的一层青草,露出了十多个红彤彤的果子,“…是红果哦!”

这是一种长在河边的野果,因成熟后红彤彤的,便叫红果,个头不大,成年人大拇指大小,熟透后味道酸甜可口,尤其受到小孩子的喜爱。

它的成熟期是初夏,如今已经快要过去了,孟春如今能找到这些,也是极为不容易的事。

阿瑶看着红果,这不就是圣女果吗?

道了一句:“谢谢大姐。”

吃了一颗,不由的眯起眼睛,酸甜适中,别说,比圣女果可好吃多了。

……

这天晚饭,

全家人都已经到齐,白日里到县城去做工的孟大梁,孟二柱,孟三丰也都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只烤鸡,说是阿瑶刚痊愈,需要吃点好的补补身体,烤鸡虽然已经冷了,但依旧香气扑鼻,一端上桌,不说家里的孩子,就是几个大人,也不由的吸了吸鼻子。

这只鸡的个头虽然不算小,但孟家人多,撕开后,基本上一人也就两三块,不过阿瑶倒是不用担心,做为第三代里唯一的男丁,阿瑶分到了一只鸡腿。

当然,以上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阿瑶在饭桌上说出了自己想要读书的想法。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中

另外,今天是七月七,也是高考日,祝广大考生,都能考出理想的学校。

第235章 独苗

在这个世道里, 讲究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阿瑶对这话虽然不大赞同,但放到这里它就是个主流, 她是个惯会享受的人,若是将来让他做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 他是决计不愿意, 也吃不了那个苦的。

至于商人的话,他也没考虑过,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

所以,

他打从一开始想的就是走科举之路,在农家寒门, 若是要供应一个读书人的话,往往都是举全家之力, 也未必能供应的起。不过就这一点来说,阿瑶却不用太过担心,孟家虽然也是农户,但家境还颇为富裕,几年内供应他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至于因为读书而会引发的一些家庭纠纷。

在他这里也不存在, 毕竟家里就只有他一个男孩儿,且宝贝着呢。

不用担心孟奶奶会不答应。

也就如同他所想的那样,他这里才一提起,孟奶奶只略想了一下, 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当然了,她也不是随便就答应的。

不过却随口又问了一句:“小宝,你怎么想起要读书了?”

“因为我不想种地。”阿瑶如是的回答说道,“……村里的李夫子说,若是读书好,将来就可以考秀才,考举人,可以做官,我将来要做大官。”

李夫子是大柳村十余年来唯一一个考中秀才。

“好好,我们小宝就是有志气。”孟奶奶听到阿瑶这话,哈哈大笑起来,摸了摸阿瑶的头发,又补了一句,“……你可比你爹,二叔和三叔,强多了。”

性格素来最为机敏的六姐孟盼,更开口说了一句:“奶,小弟这么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个秀才回来,光宗耀祖的。”

孟奶奶听到这话,更是眉开眼笑起来,说:“我们小宝这么聪明,一定没问题的,况且若是小宝将来能考上秀才,你们姐妹在婆家也更有底气,谁也不敢小瞧。”

孟奶奶说完这话,不说是孟家几个姐妹深以为然,就是阿瑶的爹娘,叔婶,也都露出了笑容,尤其是叔婶。他们没有自己的儿子,女儿将来嫁出去,就只能靠阿瑶这个侄子撑腰,侄子自是越出息越好,这样女儿将来在婆家,才不会受委屈。

……

大柳村里就有私塾,就是李夫子所开设的,他考中秀才的时候,已经三十好几,曾经几次的去参加乡试,但都名落孙山,如今眼见都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李秀才这才不得不放弃,开了一间私塾。大柳村依山傍水,这几年来,也是风调雨顺,只要勤快一些,日子也都能过得去,家里有余钱的,也都愿意把孩子送到私塾。

倒不是说要孩子去考科举,当然,也有抱这个心思。

不过更多的还是希望孩子读上两年,多认识一些字,将来到县城那边做个账房先生或是客栈酒馆的掌柜,再不济做个跑腿的小二,也都是不错的谋生手段。

孟奶奶掌握着财政大权,性格也是泼辣麻利,既是决定要让孙子读书,便也很快就张罗起来。

第二天一早,就带着阿瑶去了李秀才家里。

说明了来意。

李秀才是一口就答应下来,笑话,他开设私塾是要养家活口的,对他来说,多收一个孩子就等于多一份收入,哪怕孩子看着愚钝一些,他也都不会拒绝的。

说实话,念书着实是一件费银子的事情。

一年的束脩就要二两银子,是一家五口近半年的花销,这还不算要送给夫子的三节五礼,以及孩子本人要用的笔墨纸砚等等,一年下来,最少也要五两银子。

在大柳村,寻常的五口之家,一年的花销,也就四、五两银。

可见养个读书人,多费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