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节(1 / 2)

胡善围 暮兰舟 2906 字 18天前

后宫,张淑妃地位渐渐巩固,打理的井井有条,韩国女团在权贤妃的带领下,也都温顺听话,后宫稳定。

后宫风平浪静,胡善围的日子才开始好过,每天打卡上下班,节假日沐休,和沐春阿雷享天伦之乐,他们这一家人难得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前朝,企鹅太子每天晃晃悠悠,风雨无阻的上朝,文武百官从刚开始的看不惯,渐渐习以为常,接受了太子是个残疾的现实。

#今天瘸子太子被废了吗#这个话题刚开始还能天天上热搜,后来渐渐凉了。

因两个支持自己的公主抄《内训》抄到三更半夜才止,汉王意识到从身体残疾这个方面是无法撼动太子地位的,还会引起反噬,他必须想办法从其他方面下手。

于是,汉王决定先养精蓄锐,等待下一个时机,反正朝中武将大多都是支持他的,他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永乐六年七月,仁孝皇后小祥(去世一周年),永乐帝素服犀带,罢朝三日,京城停音乐、屠宰七日,文武百官在西角门行奉慰礼。

同月,位于京城秦淮河附近的古刹建初寺夜间突发大火,火光几乎照亮京城,永乐帝居然亲自去了大火现场,坐镇指挥扑火,然而这座建于三国时期的东吴古刹还是葬身火海之中。

天亮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从一座佛塔地洞挖出一副已经烧得炭化的的棺材,“皇上,硕妃娘娘的神位已经烧没了,只抢救出棺椁。”

硕妃是永乐帝的生母,但是永乐帝为了名正言顺登基,篡改了史书,把太子,秦王,晋王,他自己,还有弟弟周王都写为孝慈马皇后嫡出亲生的。

为了掩人耳目,硕妃的神位棺椁都秘密从附葬孝陵里取出来,供奉在京城历史最为悠久的建初寺。

永乐帝跪在母妃的棺椁旁边,抚棺大哭,“母亲,儿子不孝,不能认您,不能给您追封皇后,建初寺千年古刹,都遭遇天谴火灾,毁于一旦。”

“母亲,儿子实在没有办法,为了江山社稷,儿子心再痛,也不能认您,儿子会在此处重建大报恩寺,修九层琉璃塔,要道衍禅师去寻访名僧舍利、佛顶真骨,为母亲陪葬此处,以报母亲生恩,求母亲原谅儿子。”

永乐帝要刚刚下西洋回来的太监郑和,还有道衍禅师等人主持修建大报恩寺,因耗资巨大,便以“纪念高祖皇帝和孝慈皇后”为理由,好方便向户部要钱,反正硕妃的秘密是一定要捂住的。

一年又一年,很快到了永乐七年,刚刚开春,经过长达一年半的选址,永乐帝宣布妻子仁孝徐皇后的墓地在北平昌平线天寿山。

这个决定一出,群臣哗然:京城在南方,怎么皇后要葬在北方去?

永乐帝不紧不慢抛出第二个雷,“不远啊,这样挺好,反正朕决定迁都北平,南京的皇宫年年地陷积水,快不能住了,整天拆东墙补西墙,成何体统?朕要在北平重新建一座皇宫。”

群臣大叫:“万万不可啊!北平路途遥远,道路不畅,在那里建一座新都城,运输物资就各种不便。”

永乐帝抛出第三个雷:“哦,那就疏通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于国于民都有利。”

“修运河耗费民力财力啊!”群臣快要被炸疯了,“皇上,北平靠近西北边境,蒙古年年犯边,不安全,若在北平建都,岂不是将京师暴露在危险之中?”

永乐帝轻描淡写,抛出第四个雷,“天子守国门,历朝历代,偏安南方的朝代岂能长久?要有危机感啊各位。所以,朕决定亲征,以攻为守,这样你们为仁孝皇后修陵墓、疏通大运河还有修建新都城就有了保护,不用担心被蒙古扰边了。”

还有亲征?

冲击实在太大,群臣脑子都短路休克了。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虽相隔三百多年,基建狂魔永乐帝和鲁迅对人性把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下子要迁都、修大运河,亲征,一拳又一拳,把群臣打懵了,毫无还手之力,过了好一会,终于醒悟过来,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放弃,尤其是迁都,此事涉及大明百年国运,不能草草定案。

永乐帝早有所料,说道:“迁都之事,可以再议,但朕的皇后的梓宫现在都还在后宫柔仪殿,不能入土为安,北平长寿山陵墓必须要开挖了、还有疏通大运河关系民生、亲征之事关系国防,必须立刻执行,不得有误。”

永乐帝已经从“拆屋顶”退让到“开窗户”,群臣若不肯答应,永乐帝就要上房揭瓦了。

这一招果然有效,会议通过了修陵墓、疏通京杭大运河和亲征北伐三件事,迁都之事暂时搁置,等永乐帝亲征回京再继续讨论。

群臣们走的路,都逃不过永乐帝的套路。

永乐七年春,永乐帝宣布亲征,他带走了皇长孙朱瞻基出去打仗历练,还封了张淑妃为贵妃,以镇住后宫,并命太子监国,放手要太子处理政事。

汉王大喜:太子监国,手握大权,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只要做事,就不愁挑不出错误,机会终于来了。

第227章 封建主义监国核心价值观

东宫。

太子妃急的团团转,“瞻基才十二岁,就要跟着皇上亲征,是不是太小了点?”

太子说道:“孤十二岁那年来到京城,名为孝顺高祖皇帝,实则为人质,从此和父皇母后分隔两地。汉王,永平公主,安成公主年龄更小。”

太子小小年纪,就承担着燕王府门面担当的责任,面对各种猜测质疑,还有高祖皇帝的试探试炼,他用食物来聊以自慰,出门时是少年,归来时是胖子。

太子过早成熟,汉王和两个妹妹三个正值叛逆期的弟弟妹妹抱团取暖,一母同胞的兄弟、兄妹离心,才有今日皇室乱象。

生在帝王家,都身不由己,谁的日子好过?

十月怀胎,太子妃到底是母亲,“殿下好歹在皇上皇后身边长到十二岁,瞻基不到两岁被抱去云南,五年才回来,这些年他在东宫就像个客人,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在父皇身边的日子比你我还多,东宫也就是个他睡觉的地方。现在连每天见他一面也不能了。”

太子妃坐下擦泪,郭良娣劝道:“皇上带着皇长孙亲征,有人想跟着去都去不了呢,这是皇长孙历练的机会。我弟弟郭玹这次也会跟着北上,作为亲卫保护皇长孙。”

郭良娣的寡母徐夫人这次是下了血本,把一儿一女所有赌注都压在东宫这边了。

太子妃心下稍慰,虽依依不舍,也无可奈何。

得知大堂哥要跟着皇帝御驾亲征,朱瞻壑带着一堆东西进宫,送给朱瞻基,有轻便的皮盔甲、火药厂新制的火枪等等。

“晓得你什么都有,不缺这些,不过这是我的一片心意。”

朱瞻壑羡慕的看着大堂哥,“我也想跟着皇爷爷出征,但是皇爷爷不肯,说我还小。我那里小了,和你一样高,至少比你重十斤。”

朱瞻基长在试穿盔甲,里头空空,一副人在盔中晃的感觉,朱瞻壑穿的刚刚好,他穿的反而有些大。

“皇爷爷亲征,肯定不会只有一次,你耐心等下一次。”朱瞻基照着镜子,说道:“我最近长个,盔甲到了北平应该就合身了。”

又道:“我这次跟着御驾亲征,路途遥远,肯定赶不上祖母的大祥(去世两周年),到时候你替我给祖母上香。”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