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京城故事(4)(1 / 2)

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和兵部左侍郎陈新甲,正在官驿等候郑勋睿。

郑勋睿赶到官驿,驿丞的脸上带着恭谦的笑容,官驿早就安排了最好的上房,驿丞亲自监督落实,饭菜也是按照最高的标准安排的,京城里面到处传扬的都是郑勋睿的英勇和郑家军的强悍,更何况内阁大臣杨嗣昌大人亲自到管驿来了,可想而知郑勋睿会成为朝廷之中炙手可热的人物,这样的大人物可不是驿丞能够得罪的。

看见了杨嗣昌和陈新甲,郑勋睿微微愣了一下,内阁大臣主动到官驿来拜访,朝廷没有这样的规矩,应该说内阁大臣接见外地来京的官吏,一般都是代表皇上的,但这也是在皇上明确不见某位官吏之后,才会有内阁大臣专门前来的。

郑勋睿刚刚抵达京城,不过回到父母那里一天的时间,根本就没有到官驿,也没有给皇上递上求见的奏折,这就说明杨嗣昌是不可能代表皇上前来接见自己的。

“郑大人,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兵部左侍郎陈新甲。”

“原来是陈大人,幸会幸会。”

郑勋睿没有见过陈新甲,但知道此人,当年郑勋睿在翰林院的时候,陈新甲已经外派到辽东,担任兵备佥事,后来巡抚宣府,一直到今年,才被杨嗣昌举荐,出任兵部右侍郎,很短的时间之内,又出任兵部左侍郎,成为了杨嗣昌的第一助手。

杨嗣昌是内阁大臣,很多时候还要操心内阁的事宜,所以说兵部的很多事情,都是左右侍郎直接负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陈新甲也是代行兵部尚书的职责。

陈新甲是万历年间的进士,阅历还是很丰富的,担任过知县和知州,后来调任刑部,出任过员外郎、郎中,接着又派遣到辽东,协调军队方面的事宜,之后更是巡抚宣府,主持宣府的防御事宜,如今回到京城,在兵部担任二把手。

可以说陈新甲有着丰富的经验。

已经四十岁的陈新甲,连忙给郑勋睿行礼。

“下官拜见郑大人,郑大人之神勇,京城内外皆知,下官能够认识大人,倍感荣幸。”

“陈大人,你太客气了,我没有那么神勇,不要听街头巷尾的议论。”

一阵的闲聊之后,杨嗣昌说到了正题。

“皇上知道郑大人已经来到京城,明日早朝之后,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悉数在乾清宫议事,时辰应该是巳时,郑大人参与议事。”

“原来如此,这通知的事宜,哪里需要杨大人和陈大人亲自跑一趟啊,我可不敢当啊。”

“郑大人,这是皇上的旨意,陈大人和我是奉旨来看望郑大人的。”

杨嗣昌的眼睛里面,有着一些难以捉摸的东西。

郑勋睿假装没有看见,连忙对着紫禁城的方向稽首行礼。

“臣感谢皇上厚爱。”

作为兵部尚书,杨嗣昌需要知道的事情很多,特别是郑家军如何做出的战略部署,如何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后金鞑子,如何逼迫多尔衮撤离延庆州,急匆匆的离开。

当然知道这些事情,最好是闲聊,若是在酒桌上说出来,那就更加的随便一些了。

这些东西,郑勋睿到了乾清宫,一定会给皇上详细禀报的,但那样听起来,就带有很多程序化的味道在里面了。

驿丞按照最高的标准准备了酒宴,看见燕窝这些东西,郑勋睿暗地叹气,京畿之地都成那个样子了,官驿里面尚可如此的奢侈,皇上本人的确是很节约的,可下面的官吏,该奢侈的好样奢侈,该消耗的照旧消耗,也难怪大明王朝变得千疮百孔,朝廷各级的官吏都如同吸血虫一样,下面吸着老百姓的血,上面吸着朝廷的血,帮忙的还有士大夫和商贾,如此情况之下,王朝不垮塌才是怪事了。

喝酒闲聊的过程之中,杨嗣昌询问到了郑家军如何战胜后金鞑子的事宜,郑勋睿知道杨嗣昌忠心皇上,也就没有什么隐瞒,一五一十的说出了整个作战的过程,事后说出来一点都不复杂,加之郑勋睿没有想着炫耀,平铺直叙说出来的,倒显得波澜不惊了。

杨嗣昌和陈新甲却完全是另外的感受,他们从郑勋睿轻描淡写的描述当中,闻到了血腥味道,更是察觉到了斗智斗勇,若是没有非同一般的能力和超高的睿智,怎么可能指挥出来如此精彩的战斗厮杀。

郑勋睿还是内心有数,他隐瞒了一个最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毛瑟枪和红夷大炮,这些厉害的火器,他是不会主动说出来的,至于说皇上和朝廷知道了,那是另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