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一年九月中旬,正统帝的诏书终于抵达了汉城,李云天亲自率领着汉城大大小小的官员出城迎接。
由于李云天在汉城故而大明这次派了南京礼部尚书刘坤宇前来传旨,虽然南京礼部的职权有限,但刘坤宇的级别却与京城的大明礼部尚书胡滢同级,在官场上地位尊贵。
此时的南京官场还没有像以后那样落魄,能到南京中央衙门担任堂官的人虽然仕途不怎么如意,但在官场都有自己的人脉和底蕴,属于朝廷上流社会的权贵人氏。
尤为重要的是,洪熙帝和宣德帝在担任太子的时候就是镇守南京,故而对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使得南京官场现在还没有太过落寞,并非以后的“养老院”。
其实,以大明之尊正统帝这次的诏书随便派礼部一个七品官来宣读即可,不过朝鲜国是沾了李云天的光,得以刘坤宇这个从一品的朝廷大员前来传旨,算是大明的最高规格了。
刘坤宇年过六旬,是永乐初的进士,李云天到湖口县任职的时候他已经是礼部正五品的主事,时至今日在朝廷的一众官员中可谓资历深厚。
“刘大人,一路辛苦了。”汉城城外,李云天笑着向从马车上下来的刘坤宇拱手说道。
“王爷在这里劳累了两年,可比本官辛苦多了。”刘坤宇满脸笑容地向李云天拱手回礼。
虽然官场上讲究的是按资排辈,尤其是文官更是看重出身和履历,虽然李云天的资历不如刘坤宇但他不仅是正宗的两榜出身而且还是大明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再加上贵为大明的亲王,在官场上的地位远高刘坤宇。
即便是礼部尚书胡滢和内阁首辅杨溥见了李云天也要礼让三分,故而刘坤宇自然要对李云天客客气气了。
“刘大人过奖了,本王只不过是尽了本分而已。”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侧身介绍站在一旁的李璆,“这就是朝鲜王。”
“上使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李璆见状连忙上前躬身行礼,由于刘坤宇是正统帝派来的使者,故而他尊称其为“上使”,如果不是李云天在这里的话他根本不可能见到如此高级别的大明官员。
“朝鲜王,这次皇上能下达诏书忠王爷功不可没,你以后可要记得王爷的恩泽。”刘坤宇向李璆微微颔首,随后不动声色地说道,虽然李璆贵为朝鲜王但他还真的没看在眼中,不过一个蛮夷国家的首领而已。
“小王一定铭记在心!”李璆的脸上闪过一丝黯然和失落的神色,恐怕朝鲜并入大明之事就是李云天的主意,要不然李云天岂能按捺住寂寞留在汉城,这使得他心里五味杂陈。
刘坤宇闻言点了一下头,随后与李云天上了停在一旁的四轮马车谈笑风生地进城,李璆也有幸得以进入车里陪伴,其余的人则只有步行跟在后面的份儿,官场上等级森严,在李云天和刘坤宇面前他们可没有乘车的资格。
汉城此时万人空巷,街道两旁聚满了伸长了脑袋翘首以待的百姓,得知正统帝派来传达圣旨的使臣到来后汉城的百姓们就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跑出来凑热闹,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当然了,百姓们不是来看刘坤宇的,刘坤宇虽然贵为大明的尚书,但他们已经见惯了李云天这个堂堂的亲王,故而对刘坤宇的兴趣不大。
这些百姓之所以围聚在此是想要知道正统帝是否同意朝鲜并入大明,这是他们现在最为关注的事情,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李云天把朝鲜治理得井井有条,汉城的百姓更是获益匪浅,市面繁华,生活安逸,因此他们可不想再回到以前的日子,无不盼望着朝鲜并入大明。
“王爷,都说朝鲜是蛮荒僻壤之地,如今出现在本官面前的却是一副欣欣向荣的繁华胜景,王爷这些年来功不可没呀。”
望着窗外此起彼伏的商铺和繁闹的市面,刘坤宇笑着向李云天说道,除了恭维外更多的是钦佩。
他在来朝鲜之前特意打探过朝鲜的境况,知道朝鲜贫瘠穷困,即使最繁华的王城汉城都不如江南的一个普通小镇繁华。
可如今从仁川港一路行来,刘坤宇发现传言与现实有不少出入,放眼望去仁川港和汉城以及沿途的城镇都在大张旗鼓地兴建土木,市面也显得颇为繁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看来李云天并不是白在朝鲜待了这些时日。
刘坤宇相信,在大明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里,除了李云天外没人能把朝鲜治理好,李云天不仅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更是一把理政的好手,无论是交趾、辽东还是蒙古、西域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刘坤宇也敏锐地意识到恐怕李云天两年多前来朝鲜并不是单纯地彻查朝鲜王被害一事,十有八九是为了朝鲜并入大明在做谋划。
只不过,刘坤宇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李云天这样做的目的,要知道朝鲜贫瘠穷困,对大明而言属于蛮夷之流,因此让它并入大明将是大明的一种负担,没有丝毫的好处。
可话又说回来了,为大明开疆拓土是一件好事,再者朝鲜并入大明后归讲武堂统辖,并不需要耗费户部的国帑,因此朝廷里也没人反对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