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1 / 2)

天下圣道 二水化石 2235 字 1个月前

在丁原刚开始记事的时候,他的父母死在了经商的路上,之后,黄黑子收他做义子,他就成了黄豆子的哥哥。

药王山一脉不属道家,门下弟子也没有道号,不过,萧玉还是给他们分别取了黄柏都、丁柏原这两个新名字作为他们入门之后的名字。

萧玉在黄黑子家里呆了半个月,教三个小孩识了些简单的字,然后在距离这片贫民区不远的地方买了一个院子,带着黄柏都、丁柏原住到那个院子里,一边给他们讲一些简单的医道,一边教他们修炼《五禽戏》。

黄柏都与丁柏原不像萧玉年少时那般老成,在萧玉教他们识字、练功的时候,他们却也像当年的萧玉一般十分的用功。

眨眼间,两个半月过去了。

黄柏都、丁柏原的资质比萧玉当年初入修炼之途时的资质要好的多,萧玉对修炼之道的认识又比萧元丰深的多,他们兄弟两人只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就都修炼到了养身蓄力巅峰。

萧玉打算先带他们兄弟游历一番,然后再让他们兄弟突破,于是就告别黄黑子夫妻与那个名叫黄芽儿的小女孩,离开了白头城。

出了白头城,萧玉继续东行,路上一边给黄、丁两人讲解医道,一边将当年萧元丰给他讲的那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教给他们。

往东行了一个半月,萧玉在浙州郡中部一座小镇上停了几天,让黄、丁两人突破聚元通脉阶段,然后各自传给他们一套棍法,就带他们接着往东走去。

到了福海郡边缘,萧玉三人折向南走,在行医的同时,还要上山采药,走走停停,行了七个多月,才进入瀛州郡。

这一天,三人来到了一座名叫黄云城的县城。

刚入城,萧玉就对黄柏都、丁柏原笑道:“城北的黄云山是瀛洲最出名的采药之地之一,今天咱们在城中四处走走,明天上黄云山采药。”

“是,师父!”

萧玉三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往前走,走了没一会,他们同时停下说话,一起看向了这条街与另一条街的交叉口。

交叉口有一群人经过,明显,另一条街上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师父,咱们要不要过去看看?”

“嗯!”

应了一声,萧玉就当先往前走去。

萧玉不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不过,每次碰到不寻常的事情,他就会带两个徒弟过去看看。

借着一些不寻常的事情,萧玉讲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之时,他的两个徒弟更容易接受。

不一会,三人就拐到了他们要去的那条街上。

跟随着人流,三人行了一刻多钟,来到了一座占地至少有百亩的大宅院前。

大宅院面积不小,大宅院前还有一片六七亩大的空地。

此时,大宅院前的空地之上摆着一个擂台,擂台上竖着一杆大旗,大旗鲜红,大旗之上有“比武招亲”四个金色大字。

世间流传的各种野史传记之中有不少比武招亲的桥段,不过,那些桥段大都是后世之人杜撰出来的,实际上,比武招亲绝对算是一件稀罕事。

见到自己的两个徒弟都是一脸的好奇与兴奋,萧玉微微一笑,用心听起了周围那些百姓的话。

从那些百姓的口中,萧玉知道,这场比武招亲实际上是黄云城文家的少爷与刘家的小姐闹别扭弄出来的一场闹剧。

对文家少爷与刘家小姐来说,他们弄出的这场闹剧,在以后会成为一段值得他们回忆的经历;对黄云城的普通百姓来说,这场闹剧则让他们看了个热闹,增加了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

又过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刘家的大门突然间打开了,七八个俊俏的丫鬟簇拥着一个紫衣少女走了出来。

在台下百姓的叫好声中,紫衣少女身形一动,跃上了擂台。

紫衣少女跃上擂台的身法十分灵巧,又引的台下的百姓发出了一阵叫好声。

“各位乡亲,今天我刘芸在此摆下擂台招亲,凡是自问能胜的过我手上长剑的英杰都可以上来试试。”

台下响起了一阵叫好声,却无一人上擂台。

又过了一小会,一个不知何时出现在十几丈外的一座房子屋脊上的白衣青年从他所在的位置跃了过来。

白衣青年往前飞跃了六七丈,接着身形旋转,通过旋转化解下落的力道,没有落地就直接落到了擂台之上。

通过那些百姓的话,萧玉知道,这个身法精妙的白衣青年就是与刘家小姐有婚约的文家少爷。

这个白衣青年刚刚出现在擂台上,两个身着青衣的中年人从刘家大门口走了出来。

萧玉定睛往刘家大门口一看,脸色微微一沉,眉头轻皱了一下。

“是他!”

第六章桃精,伏魔棍

出现在刘家大门口走出来的两个中年人,一个修为在还阳阶,算不得什么高手,一个却有着聚液抱丹境界的修为。

尽管他的变化很大,可是,萧玉一眼就认出,这个引起他注意的长生境高手就是当年大兴城之战与双命狼丁玲一起逃走的夺命狼史英。

在这里见到史英,萧玉感觉十分的意外。

不用萧玉打听,不一会,他便从周围百姓的闲言碎语之中知道,史英现在改姓文,那个白衣青年就是史英的儿子。

“当年的马贼头领,现在的大善人,史英这算是改邪归正吗?”

胡思乱想了片刻,萧玉便将目光放到了擂台上。

史英的儿子的实力要比那位刘家小姐高的多,不过,他还是跟那位刘家小姐斗了一百多招,这才在保住那位刘家小姐的面子的基础上取胜。

闹剧一般的比武招亲结束了,刘家家主使下人拿出许多甜点分给前来凑热闹的百姓,让这些百姓又一阵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