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杨成的情报线(1 / 2)

重生唐朝当皇帝 今年 1799 字 1个月前

对于长安朝堂上发生的事情,杨成此时还是一无所知,此时的杨成还不知道他已经被任命为行军大总管,专门负责押运抄没的钱银回到长安。

而且李隆基还授予了杨成典狱刑罚之权,全权处理淮南道贪腐官员的事情。

此时,杨成已经彻底成为淮南王了,淮南道的全部官员都已经在杨成的节度之下了。

节度使虽然可以节度一地,但是还没有典狱刑罚之权,除了在军队中使用军法之外,想要在平日查处一州太守的不法之事,完全没有那个权力,只能暂时监押这个太守,然后交由长安的官员查办。

此时,杨成已经掌控了整个淮南道的军政大权了,此时完全可以称为淮南王了。

但是,在李隆基的圣旨还没有到达淮南道之前,杨成心中还不免有些担心,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能不能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随着时日的过去,杨成的心也安稳了不少,此时距离他将密奏送出去已经两个多月了,如果皇帝想要杀他,此时圣旨早就该到了。

此时杀杨成的圣旨没有来,杨成心中也安稳了不少,知道估计事情应该不是那么悲观。

况且杨成可是给皇帝李隆基送上了大礼,杨成估计如此重的厚礼,李隆基绝对禁受不住诱惑,如果是这样,那么杨成知道自己就绝对没有性命之忧了,甚至还是大功一件。

这些时日,圣旨一直没有来,杨成也是没有心思天天等着圣旨的到来,而且杨成已经建立了从长安到扬州府的情报线,长安有什么事情,柳仁清都会第一时间将消息送到杨成这里。

杨成通过一些手段,买通了一个内廷拥书的小吏,这个内廷拥书虽然只是一个小吏,但是却是掌控着最及时的消息。

朝廷百官的密奏和呈于皇帝的奏章,还有朝会决议事情的整理,都是最先由这些内廷拥书开始的,所以他们实际上掌控了朝堂上消息的进入和发出的。

但是这些内廷拥书地位地下,都是一些行书之人,他们没有大才,只是机械地行书制文而已,俸禄也少的可怜。

于是杨成通过一些手段,暗中派人联系买通了一个内廷的拥书,这个拥书看到杨成派去的亲兵出手阔气,顿时大喜。

对于他们这些内廷拥书来说,虽然掌控着朝廷最新的消息,但是没有人注意他们,而且每天都是一些文书之类的差事,也没有油水。

此时,看到杨成的亲兵出手如此阔气,而且只是需要一些消息而已,并且也没有明确是谁的消息,只要是重要的事就可以。

杨成自然是不会将自己的身份暴漏的,于是向这个内廷拥书买的情报也都是含糊一些了,只要是要事或者重大的决定都可以。

对于这个内廷拥书来说,这件事情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他们每天都在整理送入中枢的奏折和文书,同时也在制写各种朝会上的决议,将这些决议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传到中枢相应的部门,最后再由这些部门根据这些书稿制定具体的决议和政令,或者拟写圣旨。

于是这些看似地位不高的内廷拥书却是掌控着最新消息的人,杨成买通他们,也不会暴漏自己,同时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最重要的是这些专门制书的内廷拥书地位低,俸禄少,买通非常容易。

于是杨成就有了得到中枢朝堂最快消息的情报来源,而且杨成通过不同的亲兵买通了数个内廷拥书。

这样就可以避免从一个人手中得到的情报有误,或者不全面的情况。而且这些内廷拥书虽然知道自己买情报,但是他们也是格外小心,几个被买通的内廷拥书之间也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这样更加保证了事情隐秘和情报的准确。

然后每天晚上,会有专门的人从这些内廷拥书那里得到朝廷中枢最新的情报,然后再汇总到柳仁清那里。

柳仁清挑传出来对于杨成有用的情报,然后在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杨成手中。

内廷拥书手中的情报是最新的,同时也是最快的,朝廷的决议一完成,内同拥书就在朝堂的一边专门有一个地方记录朝堂上的事情,然后回去之后第一时间整理传给中枢各部。

所以等到中枢各部发出政令后,或者拟定好圣旨之后,再交给皇帝盖上玉印,已经是三五天之后的事情了,所以那时对于杨成不利的消息已经快马送向扬州府了。

所以,杨成身在扬州府的这段时日里,每天都会有长安中枢的消息送到,其中最多的就是对杨成的弹劾,但是一直没有治罪杨成的消息。

这也是杨成制定自救方案的依据,看着那些弹劾的奏章越来越多,杨成这才抓住时机,果断地上了一道密奏,打消了李隆基心中的杀机,同时也让李隆基欢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