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外御其侮(1 / 2)

汉魏文魁 赤军 1800 字 1个月前

曹魏方面,镇西将军张合统率雍凉联军一万五千,自散关故道而南。这是逾越秦岭的最西侧一条孔道,后世与褒斜道相通,改称“散关褒斜道”。孔道的起点就是散关,因故道水(嘉陵江的上源东支流)出散关之南,秦在此设故道县,故得“散关故道”之名。

原本历史上,曹操征伐张鲁,就是走的这条道路,出散关后先折向西南方向,经河池、武兴(略阳)可抵阳平关下。武兴乡正好位于下辨和阳平之间,马超留守后路、保障粮道的小部队无能抵御,急忙快马向阳平城下马家军营传递消息。马超闻报大惊,说:“不意魏人之来如此迅捷也。今我前有阳平,后路为断,难道将死于此处乎?!”

马岱建议,咱们赶紧掉头,杀开一条血路,返回下辨去吧。当即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不可,魏人既循散关故道来,必断武都南下路,即返下辨,吾军与成都声气不通,直死地也,安可久守?”

马超定睛一瞧,此人非他,正是吴懿遣来的使者,姓王名甫字国山,广汉郪人也,官至侍中。

演义中说关羽守荆州的时候,王甫为其麾下从事,其后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退,使周仓、王甫留守麦城。关羽死后,吴军持其首级在城下劝降,“王甫大叫一声,堕城而死”。

其实此亦小说家言,在原本的历史上,王甫确实曾在荆州辅佐过关羽,但当时并未罹难(可能是提前调走了,也可能是战败逃回了蜀地),后随刘备伐吴,这才死在夷陵之战当中。而在这条时间线上,王甫跟关羽没啥太大交情,相反,他本是法正的好友,以蜀地土着而归从了东州党——吴懿故遣其来劝说马超相应也。

王甫反对折回下辨去,他说如今二刘之争尚未落幕,南方还在厮杀,而汉中空虚,只有招架之功,难有还手之力,故此魏军从散关故道而来,很可能就此在武都郡南部站稳了脚跟。到时候身后有这一支魏军,北方还要面对曹魏凉州方面的兵马,下辨就是一片死地啊——“为今之计,将军当急入汉中,固其防御,或与魏人周旋。但汉中不失,魏军不敢继向南也,待刘封殄灭,国势稍安,再请大将军以百战之卒北上,驱逐魏人,国家或可保安。”

马超说你所言有理,但问题赵云不放我进汉中去啊,我要能拿下阳平关不是早就拿下来了吗?王甫笑道:“吾有一计,请将军再约赵子龙阵前说话,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则阳平可下,汉中可入也。”

马孟起闻言大喜,于是依计而行,匆匆约见赵云。两军阵前,他对赵子龙说:“适报魏贼南下,自散关故道入,已薄我之背也。今子龙不放吾入汉,则吾军前无所据,退无所依,必为魏人所破。虽各保其主,二刘皆先帝苗殷,吾等所部亦皆大汉忠勇之士,子龙乃忍见忠骨埋于荒野,国家倾覆在即乎?虽死,亦何面目往见先帝于地下耶?”

其实赵云也刚刚得着消息,曹真率军二万,自子午道出,南取石泉,并且牛金、申仪也自东方杀来。汉中军大多为刘封、黄权带走,他手头的兵力本就不足,只能勉强守住阳平而已,实在没有力量再去救援石泉啦。石泉若破,魏军乃可大踏步进入汉中盆地,别说是他了,就算孙、吴复生,恐怕也难取胜。正自彷徨无计,马超遣人来约他阵前相谈,如今听了马超的话,心说原来魏人东西两路来攻,形势比我原本认识的还要危急啊……怎么办?

于是就劝马超:“若将军愿保太子,吾当即开关门,迎将军入汉,并力一处,可拒魏军。今魏人来之疾也,准备必然仓促,粮秣难以遽集,若能依山凭险,御之一月,必然退去,国家乃可保安,吾等亦不负先帝之厚恩也。”

马超摇摇头,说不成——“吾已受大将军之命,誓保新主,安可遽归刘封耶?莫若先不论所向者谁,只论大汉臣子本分,子龙放我入汉,并力一处,共御魏贼。魏贼一日不退,吾一日不南下以攻刘封,子龙亦一日不南下以助刘封。待魏人退去,后事可再商议——此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也。”

赵云心说我要真放你进来,等到魏军退后,还怎么“可再商议”啊,你肯定要并吞我部,拥戴刘禅的。不过目前谁当皇帝事小,若被魏人突入汉中,国家倾覆在即,那才是最可怕的……

终究赵子龙并非刘封的死党,他之所以拥戴刘封,一是根据廖淳所说,此乃刘备遗命所传也,二是吴懿谋害了关羽,赵云乃与之誓不两立。其实在内心深处,他觉得只要是刘备的儿子继承帝位便可,养子、庶子,没有太大区别……关键是这面复兴汉室的大旗必须要继续打下去,否则自己跟随刘玄德厮杀半辈子,一切努力全都虚妄,人生的意义要被根本上抹杀掉啊。

所以他也希望可以与马超暂且罢兵,合力御曹。但倘若自己一提,马超立刻就答应了,子龙未免还会心生疑窦:他是真心是假意?是真被逼急了无路可走才对我虚与委蛇的吧?一旦入关,会不会马上翻脸呢?如今马超拒绝了他投效刘封的建议,说咱们还是先攘外再安内吧,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赵云便即信了几分。可他还是要再多问一句:“将军所言,果出真心否?吾若放将军入关,将共守汉中,不起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