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2 / 2)

民国大文豪 薪越 1274 字 1个月前

南方文化界和北方文化界本来就有隔阂,现在有了林子轩这件事作为由头,更是激起了众人的斗志,不就是骂人么,对读书人来说有什么困难的。

也让北方文人看看什么是骂人的艺术,通篇文章绝对找不到一个脏字。

于是,各种骂人的文章纷纷出炉,刊登在《文化评论》上。

林子轩不为了赚钱,就是为了出口气。

每一期的《文化评论》印上两千份,其中一千五百份在北平发行,五折卖不出去就打三折,只要够本钱就卖,要的就是一个传播速度。

另外五百份则是直接送给当初参与骂战的那些北平文人。

当第一期《文化评论》在北平传开的时候,很多北平文人当作笑谈。

认为林子轩这是黔驴技穷了,用这种方式反击,不过惹人笑话罢了,坚持不了多久。

有人甚至称《文化评论》是骂人小报,不入流。

但随着一期期的《文化评论》不断的进入北平市场,甚至是不计成本,只是为了快速传播,那些北平文人坐不住了。

没有人能忍受天天被人在报纸上痛骂,那会让他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

虽然《文化评论》上的文章不指名道姓,也没有破口大骂,但不乏自己对号入座的人。

这些人开始反击,和南方文人对骂,这场南北之间的大骂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林子轩的目的并不是想一直这样骂下去,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等到双方开骂之后,《文化评论》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成为了社会的焦点,他开始阐述自己的主张,并邀请赞同他提出的“第三条路”的学者一起加入进来。

他清楚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对于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他只懂得皮毛而已。

平日里做做样子没什么,一旦牵扯到更深的东西他就没办法研究下去了,毕竟他的文化积累不够,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合是一门大学问。

这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或许也不是一代人能够研究出结果的。

所以,林子轩需要更多有学问的学者参与其中,共同努力,把这条路走下去。

骂战只是一种吸引人关注的炒作,只要有人关注,就可能有人赞同他的主张,最怕的是默默无闻,无人理睬。

林子轩这种不计成本的开骂,让不少人哭笑不得。

鲁讯就说以后不要和这种有钱人对骂,他骂的起,你骂不起,骂人也要讲本钱的。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份刚开始被人称为骂人小报的《文化评论》从四版变成八版,最后成为十六版,聚集了一大批中间派的学者,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研究。

中间派既不赞同保守派,也不同意****,要走一条中间的道路。

这一思想派别在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了反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正如林子轩在《文化评论》的创刊词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在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虽然布满荆棘,却通往光明,这就是第三条路。思想之路没有尽头,没有边界,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